央媒头条

中央级媒体+产业推介平台
央媒头条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 正文 >

张怡曹:探寻远伤病,解锁慢性疼痛之谜

张怡曹:探寻远伤病,解锁慢性疼痛之谜
2025-03-23 10:50:43 来源:  
​      在医学领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兼具工程师的理性思维与高级康复理疗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会员,在中医的广袤世界里不断探索前行,他就是张怡曹。

张怡曹自幼便对医学抱有浓厚兴趣,成长道路上,这份对健康事业的热忱始终未曾消退。在多位德高望重的中医指导老师引领下,他逐步踏入中医临床实践的广阔天地,从一名中医爱好者,成长为坚定的实践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深切体会到中医的伟大,以及其在国民健康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张怡曹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在调理慢性疼痛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远伤病因的存在,进而深入研究并认识了远伤病。这一发现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慢性疼痛治疗这片复杂而又充满迷雾的领域,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医学认知的大门。

慢性疼痛,长久以来都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国际疼痛学会(IASP)在 2002 年第 10 届年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基本共识 ——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国内权威观点也指出,慢性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其本身就可以是一种疾病,是临床诊疗中的一大挑战。实际上,慢性疼痛与人类历史几乎同步,而 “风湿” 这一概念,直到公元前 5 世纪《黄帝内经》才有 “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的论述。但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沿用 “风湿” 来解释和治疗相关疼痛问题。

从医学发展历程来看,疼痛很早就被视为一种疾病。1988 年第八版《实用内科学》将疼痛症状归为 “结缔组织疾病”,到 14 版时已有 “风湿性疾病” 专篇。该篇指出,随着基础医学发展,风湿病研究不断深入,这类疾病属于多系统累及的系统性疾病,发病机制各异,临床诊治常涉及骨科、神经、皮肤、肾脏、内分泌等多个学科。按照 1983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分类方法,风湿性疾病分为十大类,包含 100 多个疾病,其中常见的如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与脊柱炎相关的关节炎等。且明确 “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腱鞘炎、筋膜炎、肩痛,腰腿痛临床更为常见,是风湿病诊疗中的常见病”。然而,在这些疾病中,部分已被证实为远伤病,部分虽临床多为远伤病表现,但因病例数量少难以确定,还有部分疾病用中药或治疗远伤病的方法可快速治愈,这表明存在将远伤病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情况。

疼痛究竟是病还是症状,这并非简单的概念问题,而是关乎医疗行动方向的关键所在。如今,远伤病已被发现并认识,但要让人们迅速接受这一全新概念并非易事。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慢性疼痛是远伤病发生的一种主要症状。若把症状当作疾病,会带来诸多弊病。

其一,认疼痛为疾病,治疗将永远触及不到真正病因,在解决症状方面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已明确为远伤病的骨关节炎为例,从 2007 年 12 版《实用内科学》描述的治疗 “至今尚无逆转或中止本病进展的药物”,到 2013 年 14 版的治疗依然是 “至今尚无逆转或中止本病进展的疗法”。《疼痛学》提到,“介入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成为疼痛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但这本质上只是对疼痛症状进行镇痛,与中医理疗的各种加热手段一样,都是止痛。止痛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破坏疼痛感受器使其无法完全感知刺激,二是破坏感受器向大脑神经传导疼痛的神经通道。此外,由于无法准确辨别症状与疾病,甚至出现给关节骨骼置换或对其他组织采取手术措施的情况,这无疑破坏了人体基本结构,当手术无法解决问题时,又被归结为 “手术失败综合征”。

其二,把疼痛认作疾病,会导致对其他由同一疾病引发的症状无法识别。发生疼痛的疾病除主要疼痛症状外,还有众多其他症状与表现。目前,医学已将这些症状认定为各科疾病,数量接近二百。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诊,误诊情况分为两种,一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病因的疾病,二是认为是其他疾病的一部分。这些被当作疾病的症状有一个共同特点:“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且治疗难度极大。甚至有人将 “慢性疼痛称为身体形式疼痛障碍”,这显然偏离了正确认知。以躯体形式障碍疾病中的 MUS(医学解释的症状)为例,其 “诊断较难确立,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患者辗转临床各科求诊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就诊次数高出 50%,门诊和住院花费高出 33%,医生评价 MUS 患者处置难度超出其他患者 4 倍,住院患者中约 20% 接受过无临床指证的外科手术,平均医疗支出上升 9 倍”。头部疼痛就分为 14 个大类,细分为 200 余个亚类,而疼痛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将大量精力消耗在一个真正疾病的某个症状上,实在得不偿失。

其三,把症状看为疾病,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疼痛的发病机制了解甚少,难以开展有效的预防措施。中医的各种加热手段只是利用疼痛 “凡是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的特征缓解疼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预防。将症状认作疾病,也无法理解和解释该 “疾病” 背后出现的一些现象和表现,有时只能将其称为疑难杂症。例如,赵英、陈峰主编的《头痛》专著中提到 “有意思的是偏头痛妊娠妇女似乎倾向于生男孩”,对于这种症状背后疾病发生的现象就难以理解。中医提出的真中风与类中风,至今也未完全分清。同时,把症状认作疾病,病因也无法确定,有认为是 “风寒湿三气” 的,也有人归于年老退行性,甚至有人认为 “缺乏相应的病理基础”,对其来龙去脉不明。

其四,把疼痛症状看成疾病,会导致产生无数不明疾病。正如《实用内科学》所说,“风湿性疾病病种繁多,病因复杂”,多数疾病病因尚未阐明,且多为慢性进行性疾病,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工作量与难度,也无法确定疾病的发生率。《疼痛学》指出,“疼痛具有极大的普遍性,除了先天无痛症之外,疼痛与每个人的生命形影相伴”,而在这背后,竟是远伤病在作祟。我们平常所说的腰腿痛、三叉神经痛、类风湿、痛风等的发生率,实际上是一个疾病发生在不同部位的概率。把疼痛作为疾病,对于疼痛的流行病学,既无法合理解释,更难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

其五,也是最为关键的,把疼痛作为疾病,无法真正了解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真实危害。《实用内科学》虽意识到 “这类疾病的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 “人类第 5 大生命指征”,但远伤病的最大危害并未被充分认识。有资料显示,“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50 多岁的慢性疼痛患者跟 80 多岁没有慢性疼痛的老人体力相当。也就是说,慢性疼痛让人比同龄者老了几十岁”,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正是远伤病。人类疾病日益增多且越发难治,人们常说 “世上本无疾,唯有瘀和堵”,但对于瘀堵的具体位置和方式却无人能说清。西医病理生理学提出,人体一切疾病和衰老的发生均是微循环障碍所造成的。远伤病对人体最大的伤害,就在于破坏人体的微循环。闭合性软组织挤压损伤使毛细血管 / 床遭到破坏,毛细血管功能受损,而微循环对于身体的健康存在和生长至关重要。部分疾病因远伤的存在,长期难以治愈。在未发现远伤之前,人们对毛细血管的认识不足,中医常讲的 “通与不通” 多涉及动静脉,即便提及微循环,部分概念也与动静脉混淆。既不清楚毛细血管损坏的严重程度,也未充分认识到其独特作用。毛细血管只允许单个红细胞通过,直径一般为 0.01 毫米,具有独立自主的工作特性,各种因素会影响其工作频度。许多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内形成毛细血管床,在此释放氧和其他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废物融入血液。即便有正常营养物质进入血管,若卸载和分配工作跟不上,只能看着所需物质在动静脉血管中白白流淌,血管还会因卸载不及时、不彻底而负荷加重。实际上,中医在多数时候正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来治疗某些疾病。远伤病与人们追求的健康长寿密切相关,暂且不论长寿,健康无疑是每个人的追求。即便抛开微循环的说法,单看人类最大的器官皮肤,其上的远伤可通过仪器或揉摩观察到,“体无完肤” 在人类中竟是普遍现象,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人体健康该如何保障。

好在远伤病是可防可治的,只是目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但要解决远伤病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远伤病数量众多;另一方面,揉摩治疗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总体工作量巨大。然而,随着对远伤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在张怡曹等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慢性疼痛的治疗将迎来新的突破,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