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清和(俗名:蔡廷学)
摘要:爱国爱教既是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历史传统,也是新时代道教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梳理了道教经典中的家国观念,总结了道教历史上的爱国实践,并结合当前我国宗教政策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道教人员践行爱国爱教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坚持爱国爱教不仅有助于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更能促进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本文为新时代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道教;爱国爱教;宗教中国化;社会责任;传统文化
一、引言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自东汉张道陵创教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教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深厚的爱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为新时代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如何在新时代坚持中国化方向,践行爱国爱教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宗教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为各宗教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宗教领域也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道教人员爱国爱教的必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通过对道教经典的解读和历史案例的分析,结合当代道教发展实际,系统论证道教人员爱国爱教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道教中国化问题的认识,也能为道教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道教教义与爱国传统
(一)经典中的家国观念
道教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明确提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段经文清晰地展现了道教修行由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的扩展过程,体现了将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理念。
《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重要经典,更是明确提出了"助国扶命"的思想。经中强调:"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安国利民。"这种将修道与治国相结合的理念,反映了道教积极入世的一面。《文昌帝君阴骘文》则从伦理道德角度,要求信徒"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将忠君爱国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
(二)历史中的爱国实践
纵观道教发展史,爱国爱教的传统一以贯之。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出"佐时治国"的主张,认为修道者应当关心国家大事。唐代药王孙思邈不仅精于医术,更以"大医精诚"的精神服务社会,其著作《千金要方》至今仍是中医重要典籍。
金元时期,全真道祖师丘处机不顾年迈,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留下了"一言止杀"的千古佳话。近代以来,在民族危亡之际,道教界更是积极投身救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宫观成为抗日力量的联络点,许多道士直接参与抗战,体现了"上马杀敌,下马修道"的爱国精神。
这些历史实践表明,爱国爱教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道教传统之中的实际行动。各地宫观保存的抗战文物和历史资料,成为对当代道教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新时代爱国爱教的现实必要性
(一)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论断。这是新时代做好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更应当在坚持中国化方向上走在前列。
近年来,国家宗教事务局推动的"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在宗教活动场所升挂国旗、开展宪法和法律法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践表明,这些举措不仅没有影响正常宗教活动,反而增强了信教群众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二)道教健康传承的重要保障
当前,道教发展面临着商业化、世俗化等挑战。一些地方出现了宫观过度商业化、教职人员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道教的形象,也影响了道教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爱国爱教,强化道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各地宫观的经验表明,只有筑牢爱国爱教的思想根基,才能保持道教的清净本色。通过开展清规戒律学习、加强宫观管理、规范宗教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抵制商业化倾向,维护道教的庄严形象。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服务社会发展,也能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为道教传承创造良好环境。
(三)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道教素有"济世利人"的传统。在新时代,道教界更应当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为促进社会和谐、服务民生改善贡献力量。近年来,各地道教界积极开展扶贫济困、义诊助学、生态保护等公益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道教界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实践充分证明,爱国爱教不仅不会削弱宗教的社会功能,反而能拓展宗教服务社会的空间,提升宗教的社会价值。
四、践行爱国爱教的具体路径
(一)深化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教人员践行爱国爱教,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要定期组织政策法规学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帮助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
在宗教活动中,要注重将经典阐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比如在讲经说法时,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解读道教经典,引导信众既做好信徒,又当好公民。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运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创新实践载体
践行爱国爱教需要具体的实践载体。可以设立"道教慈善日",定期组织义诊、助学、敬老等公益活动。近年来,一些宫观开展的"道教文化节"活动,通过展示道教音乐、武术、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值得推广。
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如"道教中国化研究中心",组织力量对道教教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阐释,培养既懂宗教又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要支持道教院校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道教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是长期起作用的保障。要健全宫观管理制度,完善民主管理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和宗教活动。要建立教职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将爱国爱教表现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要制定行为规范,明确教职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其自觉维护道教形象。
同时,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了解政策要求,反映合理诉求。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社会各界交流互动,增进相互理解。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道教爱国爱教传统的系统梳理和对当代实践的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爱国爱教是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鲜明特质,具有深厚的经典依据和历史传统。从《道德经》的"修之于邦"到《太平经》的"助国扶命",从葛洪的"佐时治国"到丘处机的"一言止杀",爱国精神始终贯穿于道教发展历程。
第二,新时代坚持爱国爱教是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道教界应当自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深入挖掘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贡献力量。
第三,践行爱国爱教需要多措并举。既要加强思想引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又要创新实践载体,通过公益慈善、文化传承等方式服务社会;还要完善制度建设,为道教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道教界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职人员,为促进宗教和谐、服务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不仅关系到道教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道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王卡.《道教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
2.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 《宗教事务条例》.国务院令第686号,2017.
4. 习主席.《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5. 中国道教协会.《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2019.
6. 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团体管理办法》.2020.
8. 张继禹.《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